周宁觑了他一眼,“还不是你给他逗急眼了。”
沈临川哈哈笑了起来,嘴上还调侃了喊了声小黑豆,惹得周宁下手就要打他,“哪有你这么当爹的,难不成嫌弃我们父子两黑不成?”
沈临川赶紧讨饶,“哪敢,哪敢,我就是个上门赘婿,你可不能把我给赶了出去。”
冬喜儿在一旁听得咯咯笑了两声,秋雁戳了他一下,冬喜儿偷看了一眼沈临川,东家没生气呢。
“呦,在晒太阳呢。”
沈家一家四口都过来了,沈虎子大步生风跑过来了,“弟弟,你大哥我来了!”
沈大嫂手上提着篮子,里面是她和沈小鱼做得一些鞋袜小衣裳这些。
沈临川忙站起来亲自奉茶,这几个月多亏了他大嫂一力照应着他家夫郎,要不然他也不安心。
沈大嫂笑着说道:“快坐呢,都是一家人何须客气。”
沈大哥也喜不自胜,这几年家中都是好事情,“临川,这次高中了探花了,可要摆几桌酒?”
“我和宁哥儿已经商议过了,过两日挑个好日子摆上几桌,咱家在县府也就那几家亲近的,只单请自己人就成。”
沈大嫂点了点头,“也是,人多了吵闹,对了,小煜和晏晏的满月酒那会儿就没办,百日宴也没办,这可要一起给办了?”
沈临川拍了下脑门,“竟疏忽至此,多亏了大嫂提醒。”
沈临川回来着两日只顾着高兴呢,还真忘了两个小家伙的席面还没办呢,这可是件大事,“冬喜儿,去把我爹给喊来。”
“哎!”
冬喜儿赶紧跑着喊人去了,周大还以为是啥事呢,听沈临川一说也思考了起来,“这按理说是要回老家办办,两件都是大事,不声不响总归不大好。”
“爹说得也是。”
好在开平县离清河镇不算太远,慢慢走也就三四日的路程,最后众人商议了一番回乡下办席面,沈临川的庆贺酒喝两个小家伙的满月酒一块给办了。
商议好之后又是一阵忙活,沈大嫂给揽了过来,在乡下做了百十来桌的席面,院子里摆不下这么多酒,一路延伸到了田间地头。
沈临川只有三个月的探亲假,这次去京城述职他肯定舍不下他家夫郎和孩子,张小意一家也过来商议过,他们一家四口是打算搬到京城居住。
幸好等沈临川要走得时候盛夏已经过去了,天也稍微凉快了一点,一家人商议一番,最后决定也一道搬京城去。
院子就让他大哥大嫂住,帮着打理下田庄,田力也留下来,他对庄子熟。
田庄夏日的时候满凉爽的,周大打理庄子又尽心,收拾地格外的朗利。
过了中秋沈临川一行人收拾了东西就往京城那边去了,和罗青山叶景兰他们一道,张小意和他爹都是大夫,沈临川这才放心不少,就怕两个小的路上有什么事。
就算是搬到了京师还能接着和张小意一家做邻居,周宁很是高兴,去了京城还能有个熟人。
张小意格外喜欢周小煜和周晏晏,下了马车歇息的时候就过来逗弄一番,罗青团还不到三岁,也生得很是可爱,小小一点就靠在他爹怀里读书,牙牙学语的样子逗得大家伙儿都笑了起来。
虽然开平县离京城远,但这么多人一块呢,路上也不寂寞,车马走得慢,等到了京城都已经九月末了,两个小家伙都穿上了小薄袄子了。
马车来到了京师城墙外,周宁撩开帘子向外张望,这一路没少见到各地不同的风光,来到了京城也不由感慨这天子脚下的繁华。
沈临川和周宁一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家伙,大了些之后更是不愿意躺着了,特别是周小煜,格外地喜欢扒着窗子往外看,不让看还不乐意呢,若是给他抱一边去了,他还啊啊地生气拿小手拍人呢。
沈临川摸了一把怀里周晏晏的小脸,“还有两个崽子都算是皮实的,这一路都好好的。”
周宁也很是高兴,“总算是平安到了。”
街道上越发热闹了起来,周小煜听见声音就伸手又要趴车窗上去,啊啊了两声没人理他,蹬着小脚表达自己的不满。
周宁握住了他的小脚,“周小煜,不许闹了,马上就要到了,到时候有你看的。”
这一路行来好在人多,两个小家伙被轮流照应着也不算累,沈临川一家要搬去京城述职,家中的仆从一个都没有带的。
秋雁和冬喜儿马上就要到了该相看的年岁了,家中父母舍不得他们跟着去千里迢迢外的京师,反正还能在田庄做活,也就没跟着过来。
找的两个养嬷嬷也是家中老小的原因没跟着过来,田力也要留在田庄照看地和那些红薯,也就他们一家五口来了。
好在两个小家伙儿还算是乖巧,顾念两个小人还小,马车行得慢,张小意也不时过来照应一二,一路上平安无事到了京城,沈临川也狠狠松了口气。
第129章
一行人入京的时候都下午了, 越往里走越是一些皇亲贵戚的宅院府邸,几人中官职最大的就是罗青山的正八品的五经博士,放在京城都不够看的,哪里需要往里走太狠了租宅院。
几人估摸着进了城往里又走了十来里路就停了下来, 虽然离宫城远, 但沈临川三人都是刚入了翰林的小官, 不管状元还是探花,这往街上扔下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个当官的,差不多在这个位置赁院子刚刚好。
车马劳顿一路了,先找了个客栈歇脚,小二热情地上前牵马搬箱笼, 沈临川和周宁也一人抱着一只崽下来了。
周小煜是个喜欢凑热闹的,这京师可比开平县府热闹多了, 来往人群熙熙攘攘, 周宁抱着周小煜呢,小家伙一下了马车就啊啊地蹬着腿高兴不已,幸得周宁力气大,要不然险些脱手了去。
把周宁给吓了一跳,沈临川失笑一声, “周小煜,老实一点,一会儿上楼睡觉去。”
沈临川去要了几间上房, 众人各自回屋歇息去了,一到了房间沈临川就把怀里的小人给放床上去了,周晏晏乖乖躺着啃手,周小煜也过来了,刚被放到床上, 一个翻身就开始满床乱爬,周宁不得不给看紧点。
趁着这会儿还有些日头,沈临川先叫了热水给两个崽洗澡,周小煜可得了欢了,他和周晏晏一道坐在木盆子里,高兴得两个小手不停地拍着热水玩,沈临川被溅了一身的水,一旁的周宁也没好到哪去。
“这一路辛苦我家夫郎了。”
别看周小煜不大一点,却是个极难伺候的,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两个小家伙都让周宁抱着,但周宁一路哪能一下子抱两个的。
若是沈临川抱周小煜没一会儿就开始哭嚎,仿佛沈临川身上有刺似的,没法大部分时候只能周宁抱周小煜,沈临川抱周晏晏,好在周晏晏是个乖巧的,一路上省了不少的力。
都像周小煜这么难伺候的话,可有夫夫两苦头吃了。
到了客栈总算是能歇歇脚,这两日又找了房牙子赁院子,京师这地儿真是寸土寸金,单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都要上十两银子,那也得住呀。
周家和罗家依旧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离当值的翰林院算不得近,赶马车还要一个半小时呢,叶景兰单身一人赁院子不划算,翰林院那有公房,只是要两三人住在一起,还能免费住,而且还离翰林院近,叶景兰就住在了那。
又是一阵忙忙碌碌,一行人总算是在京城安顿了下来,家中还有两个崽子呢,单是洗小衣裳换尿片都能把人给累半死,又找了个干杂活的粗使婆子,一个月是二两银子,还有个中年妇人单照顾两个孩子,一个月是三两银子。
京城的院子不大,还没那会儿在开平县府的院子大呢,住惯了县郊的田庄,又住上小房子了,沈临川都觉得不大适应。
两个小家伙被带着在西厢房睡,沈临川有好一阵没和他家夫郎亲近,这会儿两人抱在一团说着闲话。
沈临川笑着说道:“你说这房子是越住越小了。”
“还越住越贵呢,田庄连房带地那会儿也才一千多两银子,当初还觉得贵呢,现在单院子一个月就是十两银子,放到乡下能吃上好几年了都。”
“那为夫就多挣些银钱,到时候有钱了咱就买个大院子。”
周宁算了起来,“你一个月的俸禄是八两银子,禄米四斛,还好那会儿你有先见之明买下了田庄。”
田庄上一年两收的粮食,还有四季果蔬,冬日的冬菜,再加上油酱菜和猪肉铺子,满打满算一年下来有个三四百两的营收,已经很不错了。
沈临川嗤嗤笑了起来,“我那些俸禄还不够咱家租院子呢,以后可真算是彻底吃上我家夫郎的软饭了。”
他的俸禄一个月也就八两,差不多八千多些,连他们现在住得院子都租不起的,更何谈养活一家老小了,还有两个仆从,一个月也要五两银子。
这京师不仅地皮贵,人工也贵,按照现在的生活配置,沈临川的俸禄着实不够养上全家的。
京城的小官的俸禄算不得多,不少人都是住在衙门的公房,俸禄下来除了自己要花的,剩余的还要往老家的妻儿寄过去。
“听说不少小官的俸禄不足以养家,不少人吃住都在衙门,还有一些外调的官员被招回京的,就会带上不少当地的特产来京城,也算是能赚上一笔钱。”
周宁啊了一声,“这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那就看你怎么当了。”
周宁支棱起了脑袋,“咱家还有个田庄,不缺吃喝的,你可不许当那鱼肉百姓的贪官。”
沈临川连连讨饶,“你看我像嘛,咱家本就是乡野人家出身,我哪里敢鱼肉百姓的。”
周宁重重点头,“那就好,你安心当值,家中的银钱无需担忧,我和爹挣,短不了,到时候看看能不能开个铺子,也好有个营生。”
“好。”
周宁又躺了回去,说着营生这个事,他有些犯难了,他做油酱菜的手艺不如他大嫂,他爹的猪肉生意可能也做不成了,这京师最不缺的就是肉铺子了,但是这杀猪的院子都不好找。
“好了,先别想了,睡觉。”
沈临川也没几日假期了,过几天就要去翰林院当值去了,刚换了地儿周宁有些睡不着,“算了,不睡了,睡你。”
周宁把被子给撩一边去了,翻身就坐在了沈临川身上,手下不停地扯着沈临川的里衣,沈临川笑了起来,他家夫郎还是一如既往喜欢这个姿势。
沈临川在家歇了几日,在家抱孩子,亦或者去集市上转转,这京师果真繁华无比,听说这京师有七十二正店,百十来家脚店,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等到入职的时候,沈临川一早就起了,婆子端了饭食上来,一家人吃了饭,沈临川换上了深青色的官袍,腰间束着皮革腰带,周宁帮他理了理官袍,“你还算穿艳色的衣裳更好看。”
周宁觉得沈临川面皮白皙,穿一些老成的颜色反而不大好看,听他家夫郎这么说,沈临川轻笑了起来,“好,那日后为夫穿红色紫色的官袍。”
头一日当值不好迟了去,周大已经驾好了马车在等着了,沈临川摸了下两个小崽子的脸就出来了,惹得周小煜啊啊不高兴地哼唧了两声。
罗青山也在门口等着了,和沈临川穿着一样的深青色官袍,只是腰间的配饰有些许不同,两人在一块当值,周大赶着骡车一道给送了过去。
沈临川踩着凳子上了马车,“辛苦爹跑上一趟了,家中还缺个赶马车的,这两日给寻来。”
周大嗐了一声,“费这个银钱做什么,现在爹闲着也是闲着,不过是赶着马车罢了,还能省上些银钱,先不必寻了。”
“好,听爹的,那就辛苦爹了。”
“辛苦什么,一天就两趟,哪里就辛苦了去。”
周大赶着车乐呵呵地走了,家中哥儿和哥儿婿还有小孙孙们都来了京城,若是他不跟过来的话只是放心不下的,这京城中花销又大,能省下一个人力是一个。
沈临川今儿头一天当值,幸得有罗青山和叶景兰作伴,也不觉得有什么拘谨,只当是面试成功新公司入职了。
罗青山是五经博士,说是掌经义讲解,其实是奉祀孔圣先贤,没有什么主要的事务,在翰林院可以说是相当清闲的一个职位了,若是没有建树的话,以后怕难以升迁。
学问好的话能升为侍讲侍读,可以出入国子监讲学,若是升为侍读学士的话能入宫给众位皇子讲学,成为儒学大家不失为一条升迁之道。
沈临川的典籍一样是个闲职,管翰林院内的文殊阁书籍,说白了就是个高级图书管理员,沈临川觉得挺好的,文殊阁里面有不少书外面可看不到。
叶景兰一个庶吉士更不用说了,连个品级都没有,入了翰林院就是个打杂的,好在和沈临川一道分在了文殊阁也算是有个人作伴了。
同榜的进士都是今儿同一日入翰林院,除了调任外地的,剩下的大多数的三甲进士都返乡等待朝廷征调。
虽说在千千万万的学子中得以金榜题名,但也不是立马鲤鱼跃龙门,三年一次的会试,不知道有多少进士等待征调,像沈临川三人这样能入翰林的已经是其中幸者了。
更有三甲的进士觉得名次不好,再次参加会试的,只求有个好名次,就算是不能留在京中,外派成为小官也是好的,也算是入了官场了。
三人领了职各自去了,沈临川和叶景兰一道去了文殊院,看着浩如烟海的皇家典藏,沈临川不由惊叹,“这地儿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叶景兰也很是高兴,“这里面可有不少外面没有的孤本,当真是个好去处。”
文殊院的掌事是个五十来岁的老者,一个七品的小官,平日里就转上几圈,全当是养老了,今日有几位新进士入了文殊院这才过来了。
看见进来的几位年轻人,唐明世只是背着手转了一圈,“文殊院平日里没什么事,打扫一类的自有小吏做,也用不到你们,自己找事情做就是了。”
唐明世说完就背着手走了,嘴上还嘟囔着,让老夫起这么早,留下众人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