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间的战事,己军必然获胜,这一点刘宪毫无疑问。但也正是因为在这土丘矮岭之间,己军才会很难全歼李通军。
逃散开来的李通军,战力方面已经是不值一提,对于封口用的三股“千骑”是毫无威胁的。
可惜的是抓不到李通,以他的心性绝不会向无头苍蝇一般一个劲的望寿春方向飞。应该会领着身边的一溜子亲卫,在那个小山丘下窝上两三天,等自己走了后再……
建安八年夏,刘宪五征寿春不果,回师合肥。
还是那三千骑,两昼夜的狂奔,在大部队距离合肥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他们已经赶到皖城。
对着面前一脸谄笑的张允,刘宪真想一巴掌扇过去。不因为别的,只因程普已经撤军!
建安八年夏,江东程普拔皖口,随即撤回虎林。
年秋,孙权西征江夏,大败黄祖水师,斩获两万余,因江东山越复动,未克江夏,退走!
庐江接连合肥拥兵五万之众,但是皖口水师覆没,落得只能坐看孙权来去自如。刘宪是早早的就退回了合肥,眼不见为净。
黄祖这次逃过了一劫,但实力大损,也没无胆气再同江东独战,战后连连上表襄阳,请派援军。
刘表思量再三从庐江抽调一万人马归入江夏,又调张允回襄阳,而庐江太守之职则有刘宪代领。
统兵四万余,坐领两郡之地,刘宪现在是好不风光,可实际上呢?如坐针毡。因为啊,他必须给刘表的“厚待”做出一个回应来——娶妻,把自己彻底变成——荆州人。
只有联姻,才能消除刘家——荆州“外人”的印象,而且不仅仅是自己,这次还要顺带牵扯上刘基。
刘繇病逝已经将快四年,刘基自然是过了守孝期限,年纪到了18岁,确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然而面对荆州庞、蔡、黄、蒯、马等几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刘宪一时间真是很难做出决断。
第二卷横锁江淮七十章联姻马氏
猛然间,刘宪羡慕起了诸葛亮。
这家伙真是太有才,太有福气了!
叔叔诸葛绪跟刘表是旧年好友不说,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琪,二姐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自己也娶了黄承彦的二女儿,上下经营的是滴水不漏!
这么一来,既有利于他诸葛一门在襄阳立足,免得受人欺负,还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力量。并且让他在无形中接近了荆州学术泰斗庞德公、司马徽,获得良师益友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在学业上的进步,政治上的发展。
而更重要的是,刘表的后妻和黄丞彦的妻子是同胞姐妹,都是蔡瑁的妹妹。诸葛亮娶了黄的二女儿黄月英,刘表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他的姨父。(黄月英的大姐,嫁的也是庞家。)
有了这种关系,刘表就是诸葛一门在襄阳生存进取的最大政治靠山,也是诸葛亮从上层统治者那里获得消息的源泉,为他以后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天下大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说通过联姻,诸葛家族与荆州的这些大家族迅速建立起了之间的良好关系,与荆州的统治者也攀上了亲戚。密切的来往,加上士族门阀间的“吹捧”与“互相吹捧”,自然能让诸葛亮在荆州名声远播,也彻底改变琅琊诸葛氏荆州“外来户”的身份,成为荆州年轻一辈首屈一指的名士。有了这些关系,再加上本身的聪明才智,诸葛亮真是想不出名都难。
简直就是一个摆在刘宪眼前的成功典范,一个光辉灿烂的榜样英模。
可惜的是,刘家没有一个与刘表交好的长者,也没有两个正在妙龄的嫡女,有的只是汉室宗亲东莱刘氏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