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人家就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国公爷,自己还在为膝下幼子的未来操心挂怀。
“武阳伯这是怎么了?”
李景隆一扭头就看到了徐增寿心情不高,便举起酒杯来:“今天咱们出来寻欢作乐,怎么苦着一张脸,可是有什么心事,说给为兄听听。”
“没事没事。”
徐增寿慌忙举起酒杯碰在李景隆的杯肚子之下,举头一饮而尽。
“哈,时才想起家里一些琐碎杂事,分了心神,让国公爷笑话了。”
听徐增寿如此回答,李景隆顿时笑话起来:“家长里短的闲碎事,自属妇人操持,我辈丈夫岂可越俎代庖,来来来,饮酒。”
你个混蛋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徐增寿心里暗骂,对李景隆那副神态德性难免是有些不开心的,眼珠子一转可就没了好话。
“再过两天,可就到初六了。”
徐增寿砸吧砸吧嘴:“听说马大军那个浑人凯旋,内阁还专门照会五军府,届时所有在京的武勋都要跟陛下一起,出城外十里相迎,啧啧啧,真是鸡毛上天,泥腿子也有翻身日。”
这话可算是说道周遭附近这几桌同伴的心里去了,纷纷开口附和起来。
“就是就是,立了尺寸之功,恩荣些赏赐也就罢了,爵晋国公?他配吗!”
“公爵之贵,我大明开国至今,德配者不足十人,传承下来的,也仅有先中山王、歧阳王两系也。”
大明开国六国公,不提徐达、李文忠二人,最令人惋惜的应该是常遇春世系和汤和世系。
开平王常遇春英年早逝,太祖对其两个儿子可谓极尽荫荣,长子、二子皆封国公,谁能想到俩儿子都野心勃勃。
东瓯王汤和倒是寿终正寝,但几个儿子个个英年早逝,或卒于军伍战阵,或病亡于任上,堪称满门忠烈。
至于李善长等淮西叛逆那就不说了。
大明的公爵仅剩唯二,独徐辉祖和李景隆,可见有多值钱。
现在,又蹦跶出了一个马大军,也就难怪大家伙不服气了。
李景隆忙着流连侍女的脖颈之间贪香,对徐增寿的话便只是摆摆手。
“这是他应得的,不要背后腹诽诋毁。”
见李景隆浑不在意,徐增寿可就急了:“哪里应得了?先太祖皇帝可说过,非开国辅运之功,不可封国公,配享太庙,而这马大军不过灭了几个撮尔小国,侥幸立了些许尺寸之功,眼下不仅封了国公,陛下还持其功表祗告太庙,将来,这可就是咱大明第三个世系公爵了。”
国公爵能不能传承下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有没有配享太庙。
比如汤和的信国公世系、沐英的黔国公世系,他两人的儿子都没能袭国公爵,只封了世袭的侯爵。
而晋封马大军国公爵后,朱允炆可是专门将写有马大军殊勋的功绩上表太庙,如此一来,就算是比肩开国辅运之功了。
李景隆顿了一下,而后将脑袋从香颈中转移,看向徐增寿等人轻笑。
“怎么配不上了?贵国公在西南戎马十几年,前后破大小城池三百余座,歼敌七十万,南北东西开疆八千里,陛下说他勋比霍卫,这都谦虚着说呢。
什么叫撮尔小国不值一提,对我大明而言不都是化外蛮夷吗?
凭什么人家霍卫北逐匈奴你们就认为是不得了的盖世奇功,到了贵国公这南斩突厥就叫尺寸之功,往南打和往北打非得分出个高低胜负来?”
大家伙都觉得脑子有些发懵。
李景隆是酒喝多了不成,怎么现在开始一力硬挺马大军,如此向着后者说话了。
以前可是你整天到晚对人马大军喊打喊杀,眼下看人家建功立业了马上夸口称赞,这见风使舵的本事可是真厉害,未免太无耻了些吧。
“大家同朝为臣,都是武勋重将,以后这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再说了。”
李景隆心中暗笑。
老子跟人马大军当年可是有过命交情的!
第430章 明印协定和皇明天朝体系(三)
建文十三年六月初六,南京城外雄军云集,冲天的金戈之气,生生驱离了当头撒下的烈日高温。
这里是内阁和应天府选定的点校处,朱允炆将会在这里,带领朱棣、内阁阁臣和五军府一众武勋迎接自印度凯旋而归的马大军等军中高层将官,并检阅此番凯旋而归的两万名煊赫王师。
迎接队伍的最前面,并不是朱允炆而是朱棣这位总参谋长,他距离朱允炆大约有二里之隔。
按照流程,他在等到马大军后,会带着后者前往被京军拱卫的朱允炆天子驾辂觐见。
说是天子出城相迎,但哪里真能让皇帝顶着大太阳苦苦等候,而且安全上也不保险。
跟随马大军回师并接受检阅的是两万人,虽说这支队伍是国朝一手养出来的,但久在边疆谁敢说没有二心?
万一马大军带着军队冲阵怎么办。
所以朱棣才会距离朱允炆足有二里地,真出了那种万分之一的可能,有着十万京军拱卫的皇帝那也不可能出现任何危险。
马蹄声起,黑线浮现,朱棣端坐高头马眺目,已是看到了凯旋大军的踪影。
左右时刻有传信兵往来通传奏报。
“禀燕王,贵国公已至五里外,全军上下并无弓弩巨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