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第20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用区区一两万将士的鲜血,换回统筹规划六国事,将这些国家的资源、财富和军事力量都攥在手心中随意挥使。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自己这个侄子的手段啊。
如果朱允炆知道朱棣心中的惊叹,一定会暗喜,这就是眼界开阔的重要性,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眼界实在是狭隘。
开疆辟土固然是丰功伟绩,但过于依赖生产力。
没有铁路火车和飞机的年代,没有和平的小男孩、重机枪,距离中央越远的地方,越难以统治。
靠着冷兵器,在南亚这些国家的深山密林之中,哪年哪月能清空这片土地上的人口?与其耗时耗力杀成一片不毛占据下来,还不如像猎人那样,用一块食物将他们从洞里引出来,然后将食物扔到另一个野兽的洞口,让他们互相撕咬去,最后猎人收尾就足够了。
鼓声愈加急促起来,大殿之中一道人影终于走出,迎着西移的夕阳,慢慢出现在无数人的眼帘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自朱棣往下,校场之中再无一人立身,皆单膝点地,齐唱万岁。
声威如闷雷炸响,让人不禁耳音轰鸣,热血沸腾。
“朕的将士们,大明的儿郎们,今日是金秋,是我民族国家之大好盛日,都起来吧,与朕同度佳节。”
高台的唯一好处,就是声音可以传到很远。
站在近六丈高的观台上,朱允炆的屏气高声,或许不可能让十万人全部听见,但足够使最靠近高台的那一群健儿听闻到,前军起身,后面的便也都跟着站了起来。
“诸卿落座吧。”
朱允炆挥手,那高台之中的平台处,朱棣等一行大员便齐声道谢,但看到朱允炆没有落座,他们也就继续杵着,哪里敢坐。
“今日是中秋盛日,朕与诸卿并将士们同饮。”
朱允炆举杯,十余人忙并举,而校场上的十万儿郎可就没这待遇了,他们怎么可能真在这时候饮酒,最多等皇帝离开后,回到他们各自的营帐内倒是可以喝上两口。
“朕本来有一肚子的华丽辞藻来祝贺佳节,但毕竟秋天,再多的祝愿也盖不住万物凋零。”
朱允炆一碗酒下肚,却是叹了口气。
“此番西南作战,我大明共有两万七千四百二十八名儿郎无法重归故土,又有数万人受到了或轻或重之伤,宛如这飘零之落叶,从此离开了他们的同伴、好友、亲人,如此之日,朕与大明,焉有可贺之道理?”
高台之上的气氛,陡然因朱允炆的一番话而变得沉寂下来,没人会想到朱允炆会在中秋佳节这个日子说起这般哀痛之事。
“古人云居安思危,意指在安定之日要多想危难之时,如此国家方有紧迫之感,不忘发愤图强,朕将国庆日同设为武勋之贺典,便是希望我大明子民每年国庆的时候,都多想想当年为我民族流血牺牲的先民英烈!
今日,朕与尔等同宴,一为欢度佳节,二为平定诸国;然佳节也好,立功也罢,皆因这数万儿郎的浴血奋战,方有此时我等之庆功,仅以此,当先敬牺牲之大明将士!”
朱允炆斟满酒杯,洒与高台之上,身后双喜便拿出一纸圣旨,呈递朱允炆,后者接过展卷诵读。
“维大明建文三年秋,八月十五,朕,大明建文皇帝允炆,谨陈祭礼。享于故殁王事,大明将校英灵曰:
此战远征西南,缘自番邦作乱,纵虿尾以兴妖,盗狼心而逞乱。
朕禀天命,问罪遐荒,大举貔恘,悉除敌军。雄军云集,狂寇冰消,才闻破竹之声,便是失猿之势。
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尔等或为流矢所中,魂淹泉台;或为刀剑所伤,魄归长夜。
生则有勇,死则成名。今凯歌欲还,承临太平,汝等英灵尚在,祈祷必闻。
随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国,各认本乡。受骨肉之蒸尝,领家人之祭祀,莫作他乡之鬼,徒为异域之魂。
朕当表其功,勒于祖庙,汝等各家尽沾恩露,年给衣粮,月赐廪禄,用兹酬答,以慰汝心。
生者既凛天威,死者亦归王化,聊表丹诚,敬陈祭祀。呜呼尚飨。”
朱棣等人顿时大惊失色,万万没想到朱允炆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宣读祭文,忙齐齐拜伏于地。
“吾皇慈恩。”
以皇帝之至尊位,亲读祭文,这对于死去的将士来言,是何等的殊荣?
“吾皇慈恩!!”
十万健儿面如充血,激动地伏地难以自持。
将圣旨放回御案之上,朱允炆大喝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因朕兴王师,两万余我大明之儿郎,埋骨他乡,朕虽无能将将士之尸骸带回故里,但朕可以带着他们的英灵,回家!”
“吾皇万岁!”
一场本应高歌的庆功宴,因为朱允炆这突如其来的祭文而变成了追悼会,但却更让大明将军武卒因此而激动,这说明皇帝一直牵挂着他们!真正的拿他们当子民!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值!
甭管这是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在玩政治作秀,仅这一手,让多年经受忠君思想洗礼的,此番御驾亲征的几十万大军更狂热起来。
朱允炆高举酒碗,一饮而尽,仿照曹孟德铜雀台之短歌行,高歌。
“泱泱诸夏,千载华章;
文明始祖,起自炎黄。
仓颉造字,笔划正方;
嫘祖织蚕,得着衣裳。
两周定礼,秦汉拓疆;
秦统寰宇,汉灭百羌。
诗经楚辞,耳边回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