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勤政这方面,朱允炆绝不逊色太祖皇帝,他只是不喜欢天天上朝罢了,都是假大空的事,一个月一回倒是正好,有什么事抓紧处理落实,等交代完基本上两三个时辰就过去了,饿的前胸贴后背的百官就没有力气在说废话。
徐增寿进宫的时候也是一身酒气,可见昨晚喝的不少,但整个人的状态要比朱允炆好的太多,准确来说,五军府的这群武勋,每天下了值基本就剩下喝酒了,不然也没个正事干不是。
自打朱棣入了南京,打仗的事,都是皇帝跟朱棣两个人商量,他们五军府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弱,要不是前段时间全国剿匪,徐增寿都快忘了自己还是大明的一品武官。
“臣徐增寿,参见吾皇圣躬安。”
徐增寿进了暖阁,一见朱允炆靠在床上,心里就一阵好笑。
都说皇帝颇有太祖遗风,但喝酒这一块,可差的远了。跟武勋拼酒?大家伙捂着半张嘴都能给你喝趴下!
“朕看起来很好笑吗?”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
吓得徐增寿忙肃容起来,低下头老实了不少。
“请陛下的谕,召臣面圣有何示下。”
“朕前两日跟燕王拟了关于征讨台湾贼寇的军令,五军府遴好了人选没有。”
徐增寿马上拱手回道:“以永城侯,东军都督府佥事薛恪领征。”
朱允炆便点点头:“朕知道他,前永城侯薛显的儿子对吧。”
薛显,洪都保卫战的一员猛将,随太祖皇帝征陈友谅、张士诚,后随徐达、常遇春北伐,是少有通会水、步、骑作战的名将。
“都说将门虎子,薛恪,能有他爹几分能耐?你是东军都督府右都督,含山侯不在京,东军府上下都是你署理,有了解吗?”
“臣以考校,薛恪复言‘海战不同于水战,大海广袤,福船可尽展,无需仰赖兵法,自是大船欺小船、大炮欺弓弩’。”
闵浙水师战船,最大的便是福建船厂所造战船,始于南宋,大成于忽必烈两征日本,“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
一个字:大!两个字:宽敞!
福船是海战利器,可置千斤炮六到十门,辅以火箭弩数十架,简直就是巨舰大炮时代的原始版,无论是海战还是对陆战,都堪称是这个时代,地球上战斗力最强的海军战船。
以大明的国力,福船也不过一百艘,更多的战船还是自龙江船厂下水的小型战船,不可放千斤炮,多还是以巨弩、抛石为主。
鄱阳湖水战,太祖靠的就是小船灭了陈友谅的大船,因为大船吃了体积的亏,无法腾挪变向,被贴近后一把火烧了个灰头土脸,陈友谅也是胆碎,仓惶而逃,被朱文正家将朱军一箭射死,六十万大军降了一大半,太祖兵不血刃就鲸吞了陈友谅的全部主力和战船。
但是大海就不一样了,福船虽大,出了长江,也不过只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想怎么玩怎么玩。
“嗯,既然没有问题,那就让薛恪领征吧。”
朱允炆又点了两个名字:“楚王叔的二子孟炯,让他随军学习,另外,去一趟燕王府,四叔府上的那个总管是个人才。”
“陛下说的是,马三保?”
徐增寿面皮一抽:“那是个阉人啊,哪有阉,额太监领军打仗的。”
一句阉人,徐增寿马上就感觉到了双喜的眼光开始不善起来,连着朱允炆似乎都有些不高兴,吓得他马上改了口。
宰相门前七品官,双喜是皇帝心腹,连内阁见了都还要喊一声孙公公呢,他当着孙双喜面唤阉人,不是嘴欠是什么。
“莫要小看他,他可是打小跟着四叔学军略的,有时候四叔忙着总参的军事,讲武堂那边,都是这个三保太监去教授军略,去吧,就说这是朕的意思,让四叔割爱,顺便跟马三保说一声,等这次台湾收复回来,朕给他起个正经的名字。”
“是,臣告退。”
徐增寿忙躬身告退,临走前还不忘偷摸看一眼双喜,可是后者脸上早已经古井无波,看不出丝毫端倪。
第116章 上元佳节(上)
上元节,或许比不上除夕阖家团聚那般温馨,比不上元旦走亲拜年那般喜庆,但绝对是华夏民族最热闹的节日。
整个南京城,自夕颜染红天之后,四处便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而最最繁华的里仁街、西长安街更是涌满了达官显贵家的士子小姐,秦淮河上的鼎沸人声,更是响彻了半个南京。
上元节设百官宴、耆老宴,这个习俗就算是典型的异化儒学的产物,隋唐时可没有这个习俗,自宋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后,这天底下的规矩就突然就变得越来越多,然后需要官方出面做的事也越来越多。
朱允炆都不知道由他这个皇帝出面,赐宴百官、耆老到底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强化天下人敬老尊老的礼貌吗?
秦汉时,民间有耄耋老者,天子赐杖,以为其人瑞,应受礼敬,后也废止这个规矩,因为皇帝发现,不是每一个老头都是慈祥和蔼的好人,万一节杖所赐非人,便平白污了帝王颜面。
一个都不了解的陌生人,为什么还要去尊敬他?就因为他上岁数了所以就要尊敬他?
皇帝不愿意吃这个亏,也就不愿意亲自出面礼敬老人了,敬老,完全是民间自发的一种出于人性美丽一面的行为,大家家长里短互相都认识,知道这个老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才会去尊敬,而不是强制的要求天下人就必须要去尊敬老人。
但是这个规矩到了宋元明清就被加强和异化了,似乎不敬老,成了一种罪过。就应该受得世人的指责,哪怕你有千般好,老人千般坏,世人因为不知你二人的过往,故仅以此就言你不敬老人为罪,可谓是畸形的礼貌。
没有敬老爱老,哪来倚老卖老?
礼貌的规矩、礼法的约束越来越多,生生把华夏民族从征讨四方不臣的雄狮玩成了绵羊。
一群打小生活在“人之初,性本善”美丽幻想世界中的学子,当他们成长到朝堂之上,成了这个国家的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当他们开始步入到教育储君的岗位上后,这个朝代上上下下就都变成羊了。
偏生他还说不得,因为赐宴耆老这个规矩还是在太祖手里发扬光大的。
太祖爱民如子,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地方上的政事该如何处理、民生状况怎么样,地方的老头能给他一些建议,所以很乐衷耆老宴的招待。
后来太祖发现,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他就算是活三百年,眼里也只有那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怎么可能提出什么治国良策后,加上往来交通不便、天气苦寒,故此改成了招待南直隶一地。
甭管这些老头老太太有没有用,这个习俗还算是保留了下来,弄得朱允炆登基之后,每年也不得不遵祖制来办,他现在不能推翻太祖定下的规矩,哪怕有些是他不喜欢的,他也不能碰。
设宴的地方被安排在了华盖殿,华盖殿是三大殿中间的一个殿,用于册封皇后、诏立储君、节日贺典款宴百官、诏封藩王、公主,接见衍圣公、接受大朝贺等大型政治活动及贺典的地方,算是三大殿之中人气最旺的一个殿。